“五步之内,格杀勿论”,这是清朝带刀侍卫的至高特权!他们身怀绝技,“一刀毙命”绝非虚言。只有出身高贵的八旗子弟才能胜任,手握宫廷特制的鎏金腰刀,享受着丰厚的待遇和皇帝的恩宠。他们既是守护皇权的利刃,也是平步青云的捷径。从侍卫到将军,再到权倾朝野的重臣,他们如何书写自己传奇的人生?这支精锐之师又如何从鼎盛走向衰落?
能干这个的,绝非池中之物
清朝那会儿特别讲究出身,想当皇帝跟前的侍卫,尤其是一等、二等这种高级别的,基本都得从满洲八旗里挑,还得是“上三旗”——正黄、镶黄、正白旗的子弟。这上三旗里都是些什么人?不是皇亲国戚,就是开国元勋的后代,根正苗红,绝对的“自己人”。
你看《还珠格格》里福尔康,他爹是大学士,自己当御前侍卫,这不瞎编,当时好些个满洲贵族子弟的“出道”第一步,就是当侍卫。这既是份荣耀,也是皇帝跟前混脸熟、未来升迁的好跳板。大贪官和珅,不就是侍卫出身,得了乾隆的赏识才一步登天的嘛。
但这活儿也不是光靠出身就能混的。待遇那是相当可以。
清朝专门设了个“侍卫处”来管这摊子事。最高的是六位“领侍卫内大臣”,正一品,跟军机大臣一个级别,必须从上三旗里每旗挑俩担任。下面才是一、二、三等侍卫,再往下还有个“蓝翎侍卫”。
怎么分级别呢?人家不看官服上的“补子”,侍卫统一穿显眼的黄马褂,看的是帽子上的“花翎”。领侍卫内大臣和一到三等侍卫戴“单眼花翎”,蓝翎侍卫顾名思义,戴的是不带眼的蓝色羽毛“蓝翎”。
待遇好到什么程度?不光品级高,工资比同级别的外朝官还要高。
顺治爷在北京城边上“圈地”,分给侍卫们。一等侍卫能分到42亩地,二等30亩,三等24亩。光这份地,放现在也是一笔巨款。每年还有工资,一等侍卫一年拿130两银子,外加65石米。往下递减,最低的蓝翎侍卫也有60两银、30石米。
这还不算完,从雍正朝开始,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还能拿“双俸”,就是工资翻倍。到了乾隆爷这儿,更是大方,每年额外给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加发一万两银子的“赏银”大家分。你想想,有地有钱有米,生活上基本没啥可愁的,比当时很多地主老财过得都滋润。
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晃悠,只要机灵点,被皇上看中了,提拔起来那速度,可比外面按部就班爬格子快多了。所以清朝前中期,能当上宫廷侍卫,尤其是御前侍卫,那真是前途一片光明。
“五步之内,格杀勿论”
当然,待遇好,责任也大。他们的核心任务,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,真正意义上的“贴身”保镖。
规矩很严,“五步之内,格杀勿论”。也就是说,在皇帝身边特定范围内,只要有人行为可疑或未经允许靠近,侍卫有权当场击杀,事后再报告,这就是所谓的“先斩后奏”。这权力可不小,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。
能执行这条规矩的,都是狠角色。个个身手不凡,骑马射箭、刀枪拳脚样样精通。据说,顶尖的御前侍卫讲究“一刀毙命”,出手就要解决问题,干净利落。这不光是刀法要好,还得眼疾手快,判断准确,心理素质极强。
更有技术含量的是,动手的时候,还不能让血溅到皇帝身上。这简直是“高难度动作”!既要瞬间制服威胁,还得控制好场面,不能惊了圣驾,更不能让龙袍沾上不吉利的血污,否则就是大不敬,吃不了兜着走。所以,别看他们挎着刀威风凛凛,其实每天都像在走钢丝,神经得时刻绷着。
不只是武器,更是身份与时代的印记
既然叫“带刀侍卫”,那刀自然是他们的标志。这刀可不是大路货。
大部分侍卫佩刀,都是由宫里的“造办处”统一打造的,叫“鎏金腰刀”。用料讲究,都是好钢,工艺极其严格。据说打造一把合格的佩刀,得三五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忙活好几天,完事了还得测试韧性、锋利度等等,全合格了才能发下去。
不光实用,还很“亮眼”。尤其乾隆那会儿,国力鼎盛,侍卫的佩刀也做得极其华丽。刀柄刀鞘上镶嵌宝石玛瑙,刀柄上缠绕金丝,顶端是银制的。拿在手里,既是杀器,也是一件艺术品。
有时候,皇帝一高兴,还会把自己收藏的宝刀赏赐给特别信任或者立了大功的侍卫。这叫“赐刀”,对侍卫来说是天大的荣耀,往往意味着马上要升官,前途更稳了。
关于佩刀,还有个细节规定:所有侍卫佩刀时,都得把刀把朝前,右手习惯性地放在刀柄上。为啥?就是为了方便,一旦有突发情况,能以最快速度拔刀反应。
可惜的是,这么精湛的制刀工艺,没能一直传下去。到了嘉庆年间,佩刀的质量就开始下滑了,虽然还算锋利,但整体的做工和韧性,跟乾隆朝的比就差了一截。再到道光皇帝时,国势衰微,加上道光帝本人出了名的“抠门”,这佩刀就更不行了,刀身看着都发暗,用料也不再是统一的精钢,装饰更是能省就省。
有人开玩笑说,乾隆爷侍卫的刀价值千金,道光爷侍卫的刀白送都没人要。这虽然是调侃,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朝的兴衰。一把刀的变化,也映照着一个时代的背影。
不止守宫门,也曾上战场
通常我们觉得,侍卫嘛,就是在皇宫里站岗放哨,保护皇帝。没错,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。但清初那会儿,侍卫的职能可不止这些。他们还得跟着大军出征打仗。
顺治、康熙年间,平定三藩之乱、收复台湾、安定新疆等重大军事行动中,都有宫廷侍卫的身影,而且还涌现了不少名将。比如皇太极的贴身侍卫希尔根,后来在顺治、康熙朝屡立战功。康熙朝的重臣佟国纲、佟国维兄弟,都是一等侍卫出身。雍正、乾隆朝的名将明瑞、兆惠,也都当过领侍卫内大臣。
包括乾隆的小舅子,后来权倾朝野的大学士傅恒,也是从侍卫起家的。这说明,在清朝前期,侍卫不仅仅是保镖,更是皇帝培养军事、政治人才的重要储备库。
为何鲜有侍卫造反?
有人可能会问,这帮人离皇帝最近,手里又有武器,个个身手了得,皇帝就不怕他们搞点小动作,甚至行刺造反吗?
实际上,这种担心在清朝基本是多余的。首先,选拔极严。能当上御前侍卫的,都是经过层层筛选、背景审查的八旗子弟,尤其是上三旗的核心成员,忠诚度有保障。
其次,他们本身就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,家族都是朝廷的既得利益者,跟皇帝是一条船上的,没理由造反砸自己饭碗。再加上待遇那么优厚,生活无忧,前途光明,谁会傻到去冒杀头的风险?历史上,皇帝贴身侍卫造反的例子确实凤毛麟角。
而且,宫廷侍卫的总人数其实并不多,乾隆年间也就几百人。这点人想在守备森严的皇宫里搞政变,难度极大。
从精锐到“摆设”
然而,再厉害的制度,也经不起时间的侵蚀。到了乾隆后期,侍卫的“含金量”就开始下降了。一些八旗的纨绔子弟,靠着门路混进侍卫队伍,骑马射箭都不会,有的连满语都说不利索,纯粹是来“镀金”、领工资的。
到了嘉庆年间,这种情况更严重,侍卫队伍纪律涣散,甚至聚众赌博、玩乐。嘉庆皇帝都曾抱怨说,皇宫大门(午门)外,老百姓都能随便溜达,侍卫们居然没人管。
到了晚清,国家都风雨飘摇了,这支曾经辉煌的队伍更是彻底成了摆设。随着清王朝的覆灭,带刀侍卫这个特殊的职业,也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如今,我们只能从史书的零星记载和那些或真或假的影视剧里,去想象他们曾经的荣耀与落寞了。